主要觀點
-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透過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傳播。
- 基孔肯雅熱主要症狀包括高燒和劇烈關節疼痛,部分患者關節痛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 基孔肯雅熱潛伏期通常為4至8天(範圍2至12天)。
- 基孔肯雅熱其他症狀包括關節腫脹、肌肉疼痛、頭痛、噁心、疲倦和皮疹。
- 大部分基孔肯雅熱患者能完全康復,且可能獲得對未來感染的免疫力。
- 中醫治療基孔肯雅熱以解表清熱祛濕為治療原則,常使用清熱祛濕的處方中藥配合針灸治療。
- 預防措施主要是避免蚊子叮咬和清除蚊子滋生地。
- 與登革熱症狀相似,但基孔肯雅熱關節疼痛更嚴重且持續時間更長。
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是一種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的疾病,主要通過受感染的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叮咬傳播。這種疾病最早於1952年在坦桑尼亞被發現,近日香港也出現了今年首宗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基孔肯雅」一詞源於坦桑尼亞的馬孔德語,意為「彎曲行走的人」,形象地描述了患者因嚴重關節痛而彎腰駝背行走的狀態。[1] 基孔肯雅熱以高燒和劇烈關節疼痛為主要特徵,有些關節痛更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1],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雖然死亡率低,但其廣泛的流行性和長期併發症使其成為全球公共衛生的重要關注點。
基孔肯雅熱主要傳播途徑
基孔肯雅熱主要透過蚊子叮咬傳播,包括香港常見的白紋伊蚊。這些蚊子主要在日間叮咬人,尤以清晨和黃昏時分最為活躍。當帶病毒的蚊子叮咬健康人時,病毒會傳入人體。同樣地,當蚊子叮咬已感染病毒的患者後,蚊子也會被感染,並可能在叮咬其他人時傳播病毒。因此防蚊措施是最重要的預防方法。
基孔肯雅熱的病徵
基孔肯雅病毒疾病通常在被感染蚊子叮咬後4至8天發病,潛伏期範圍為2至12天。 [2] 感染後的主要症狀包括:
- 突然發燒
- 嚴重關節痛(通常會維持數天,但亦有時會持續長達數月甚至數年)
- 關節腫脹
- 肌肉疼痛
- 頭痛
- 噁心
- 疲倦
- 皮疹等等
除了以上症狀,基孔肯雅熱亦有可能出現眼睛、心臟和神經系統相關的併發症。若基孔肯雅熱症狀較為輕微時,或會沒有明顯關節疼痛,因此病毒感染可能不被察覺,很容易被誤診。
基孔肯雅熱治療方法
目前沒有特效藥物治療基孔肯雅熱,主要採取支持性治療,包括充分休息、補充足夠水分等。若關節疼痛症狀明顯的人士,西醫或會使用非類固醇抗炎藥物(NSAIDs)緩解發熱和關節疼痛,嚴重關節疼痛可能需要使用類固醇或其他藥物。
在中醫角度,基孔肯雅熱屬於「濕溫」範疇。[3] 中醫治療主要以解表清熱祛濕為原則,常使用清熱祛濕的處方中藥配合針灸治療。中醫治療基孔肯雅熱特別著重疏通關節氣血,有效改善關節疼痛。這種標本同治的方法,能顯著減輕基孔肯雅熱症狀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並加速患者痊愈。
基孔肯雅熱能自己康復嗎?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資訊,大部分基孔肯雅熱患者可以完全痊癒。而且根據研究顯示,一旦從基孔肯雅病毒中康復,患者可能對未來的基孔肯雅感染具有免疫力。[4] 然而,若出現明顯症狀,應盡快就醫診治。
基孔肯雅熱預防措施
由於目前沒有疫苗可預防基孔肯雅熱,主要預防措施包括:
- 避免蚊子叮咬:使用蚊帳、穿長袖衣物、使用蚊蟲驅避劑
- 清除蚊子滋生地:清理積水容器和場所
- 室內使用空調或紗窗
- 旅行前了解目的地的基孔肯雅熱風險
基孔肯雅熱與登革熱的區別
基孔肯雅熱與登革熱有許多相似症狀,但主要區別在於:
- 基孔肯雅熱的關節疼痛更為嚴重且可能持續更長時間
- 登革熱更可能導致出血性併發症
- 登革熱的發熱期通常較短
由於兩種疾病的臨床表現相似,且傳播媒介相同,準確診斷需要實驗室檢測。
注意事項
如果您最近去過基孔肯雅熱流行地區,並出現高燒和嚴重關節痛,應立即就醫。早期診斷和適當管理可減輕症狀並防止長期併發症。
更多健康知識
[1]衞生署 衞生防護中心 – 基孔肯雅熱. 衞生防護中心.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n.d.). Chikungunya fact shee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國家中醫藥局綜合司(2025)基孔肯雅熱診療方案 (2025年版)
[4] Auerswald H, Boussioux C, In S, et al. Broad and long-lasting immune protection against various Chikungunya genotypes demonstrated by participants i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a Cambodian rural community. Emerg Microbes Infect. 2018;7(1):13.